撰 稿 人:曹 飞
联系电话:15369180682
引 言
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工智能AI已广泛渗透至各个领域,其创作能力和生成效率也日益凸显。从绘画、音乐、视频到文学作品,AI 生成的内容不断涌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博取着流量,同时也产生着经济价值。在带来全新创作体验与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版权争议。此类争议不仅关乎创作者权益,也是创作内容产业生态和新事物衍生的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问题。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究竟归属于谁?是开发 AI 的企业、使用 AI 创作的用户?目前尚无定论。从开发企业角度看,他们投入大量资源研发 AI 技术与模型,我认为对 AI 生成内容应享有一定权利;而用户则方面,自己通过输入指令、调整参数、指定框架等操作,引导 AI 创作,是内容产生的关键推动者,是作品构思的提供者,甚至也缴纳了AI使用费,也应拥有版权;例如:使用者利用 AI 绘画软件输入特定风格、主题、细节描述等指令生成一幅画作,开发该软件的企业可能认为基于其技术投入与模型训练成果,对画作有部分权利,而用户则认为自己的创意构思与指令输入才是决定画作呈现效果的关键,画作应归属于自己。目前仍无法界定。
传统著作权法中,作品需具备 “独创性” 方可获得保护。但 AI 生成内容的原创性如何衡量?一方面,AI 创作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和算法运算,更像是一种工具,提供素材的工具;另一方面,其生成的 内容有是特别具有独立性的,也非常彰显工具的依赖性。如AI创作的图画,在生成前,人,是无法预知画面具体呈现的效果的。
在 AI 创作环境下,引用素材是否授权+权利归属都不确定,那么侵权行为判定更是成为了难题。首先,难以确定 AI 生成内容是否侵犯了需要受版权才能引用的著作权权益。AI 数据生成过程中使用大量文本、图像等数据,若未经授权使用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作为素材,那么基于该模型生成的内容可能本身就是侵权的!其次,当 AI 生成内容与既有作品相似时,比如说覆盖了权利作品80%,但又确实是AI自己制作的。那么,如何判断是该作品正常的创作巧合还是侵权行为?
2024年 5 月,王某使用 AI 软件生成一张图片并发布到社交平台。次月,王某发现该图片出现在某科技公司的 AI 绘画训练营广告中。王某认为该公司侵权,将其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被诉图片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王某输入几十个关键词,如卷轴、光影效果、远景等,并经过几十次输出筛选,最终获得涉案图片,其输入的关键词及参数达到了独创性标准,创作活动与生成作品存在关联性。最终,一审判决该科技公司赔偿王某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 4000 元。此案例为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提供了司法实践参考,明确在一定条件下,AI 生成内容可因用户的创造性投入而获得版权法保护,但也凸显当前从法律层面对于 AI 创作作品保护规定尚不明确的现状。
完善立法:法律行业都曾经在法理学科中学习过:“法律永远是滞后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就像在没有网络之前,不可能指定互联网那个相关的法律,在没有汽车前,也不可能指定高度规范的交通法规。而当前法律体系在 AI 内容版权方面存在诸多空白与模糊之处,同样急待完善。AI快速进入社会的同时,问题的浮出水面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但也要及时的针对重点问题,频发问题,快速的作出反应。如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建议,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加快推进 “小、快、灵” 立法,尽早出台行政法规,规范相关领域发展,尤其要明确 AI 生成内容过程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包括输入阶段使用语料是否侵权以及产出阶段作品性质和作者资格认定等。
法律制定前判例的作用:通过社会各种相关问题的显现,纠纷的解决,陆续根据法律原则性判例会陆续出现,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参考。陆续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司法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法律的指定提供一些依据和素材。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还没有就AI创作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但在我国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原则上,AI权利纠纷也可以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理的解决。同时期待相关法律尽快出台,为此类案件提供明确依据。